品质.素质--转自希望之声精彩人生

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灵心,欢迎您收听自在人生路。有些朋友知道我待过韩国几年,聚会时总不免问到韩国人的个性呀、韩国的生活质量等等。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,用什么来衡量呢?我常听到有人说,现代年轻人的素质越来越差,这句话通常是已经不年轻的人说的,而多半是对年轻人没有道德观、不懂礼貌、承受不起挫折这些特性不满而批评的,所以说,素质这种东西是与内在品德脱不了关系的。那么生活质量呢?就是外在的吗?有些人会觉得有钱、食衣住行全部名牌,生活质量一定就好,但其实不见得哪,质量这种看似有客观评价的东西,也是很主观的。今天有两篇林清玄的文章与大家分享,一篇讲的是生活质量,另一篇谈的则是素质。先与大家分享的是这篇求好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质量,他们认为花的钱多、花得起钱就是生活质量了。于是,有愈来愈多的人,在吃饭时一掷万金,在置衣时一掷万金,拚命地挥霍金钱,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,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——“为了追求生活质量!为了讲究生活质量!”

生活?品质?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

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质量,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质量,而穷人就没有生活质量呢?

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质量,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质量,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质量呢?

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质量,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质量呢?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质量呢?

答案都是否定的,可见生活质量乃不是某一阶层、某一地区,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。古人也可以有生活质量,穷人、乡下人、工匠、农夫都可以有生活质量。因为,生活质量是一种求好的精神,是在一人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,这才是生活质量。

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,是生活质量。

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,是生活质量。

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,知道同样的5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质量的馒头,是生活质量。

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,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,是生活质量。

整个社会都能屏弃那不良的东西,寻求最好的可能,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质量了。因此,我们对生活质量最大的忧虑,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,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。

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,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、奢靡、浪费就是生活质量,逐渐失去了生活质量的实相。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力,只好追逐名牌,用有名的香水、服装、皮鞋,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,来肯定自我的生活质量,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。

有钱人从头到脚,从房子到汽车,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,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名字。

一般人欣羡之余,心生卑屈,以为那是生活质量,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“生活质量”,甚至弄到心力交瘁、含恨而死。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,戴劳力士,开进口车,全身都是名牌吗?

真正的生活质量,是回到自我,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,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。再进一步,生活质量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,因而有自信、有丰富的心胸世界;在外,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;在内,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。

生活质量就是如此简单;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,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听众朋友,说到求好的精神,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日本的美食节目,一道料理不是要用到很多食材吗?他们会到日本各地去寻找某项材料栽培或养殖的达人,介绍他们为了种好、养好那一项食材付出的过程。看了之后,真的对他们求好的精神很佩服。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,真的就叫好质量呢。接下来再分享这篇素质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很小很小的时候,我就感觉到花是非常奇怪的,因为在家院的庭前种了桂花、玉兰和夜来香,到了晚上,香气随同四散,流动在家屋四周,可是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。反而那些极美丽的花卉,像兰花、玫瑰之属,就没有什么香味了。

长大以后,才更发现这种截然不同的风格,凡香气极盛的花,桂花、玉兰花、夜来香、含笑花、水姜花、月桃花、百合花、栀子花、七里香,都是白色,即使有颜色也是非常素淡,而且它们开放的时候常成群结队的,热闹纷繁。那些颜色艳丽的花,则都是孤芳自赏,每一枝只开出一朵,也吝惜着香气一般,很少有香味的。

“香花无色,色花不香”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;“素朴的花喜欢成群结队,美艳的花喜欢幽然独处”也是惊人的发现。依照植物学家的说法,白花为了吸引蜂蝶传播花粉,因此放散浓厚的芳香;美丽的花则不必如此,只要以它的颜色就能招蜂引蝶了。

我们不管植物学家的说法,就单以“香花无色,色花不香”就可以给我们许多联想,并带来人生的启示。

在人生里,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,有的香盛,有的色浓,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而芳香的,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的素质,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。当然,我们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,这缺憾的哲学其实简单:连最名贵的兰花,恐怕都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泪哩!这是对待自己的方法,也是面对自己缺憾还能自在的方法。

面对外在世界的时候,我们不要被艳丽的颜色所迷惑,而要进入事物的实相,有许多东西表面是非常平凡的,它的颜色也素朴,但只要我们让心平静下来,就能品察出这内部最幽深的芳香。

当然,艳丽之美有时也值得赞叹,只是它适于远观,不适于沉潜。

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,很少能欣赏素朴的事物,却喜欢耀目的风华;但到了中年则愈来愈喜欢那些真实平凡的素质,例如选用一张桌子,青年多会注意到它的颜色与造形之美,中年人就比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是乌心石的材质,至于外形与色彩就在其次了。

最近这些日子里,我时常有一种新的感怀,就是和一个人面对面说了许多话,仿佛一句话也没有说;可是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,什么话也没有说,就仿佛说了很多。人到了某一个年纪、某一个阶段,就能穿破语言、表情、动作,直接以心来相印了,也就是用素朴面对着素朴。

古印度人说,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岁月全部用来自觉和思索,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。我们可能做不到那样,不过,假如一个人到了中年,还不能从心灵自然地散出芬芳,那就像白色的玉兰或含笑,竟然没有任何香气,一样的可悲了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听众朋友,您正在收听的是自在人生路。我相信一个从里到外有良好素质的人,会知道什么样的生活质量是好的、是适情适性的,那么与其说去刻意费力的追求什么质量,反而比较像是质量自然会呈现出来一样轻松自在。今天的节目就进行到这里,谢谢您的收听,我们下回空中见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新评论